首尔遭遇炸弹威胁,最大在野党党首被恐吓……韩国“杀人预告”升级?
“最近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韩国社会底层凝聚着多大的攻击性能量。”
(资料图)
首尔会遭到炸弹袭击吗?这是韩国社会今天最大的疑问。
韩国警方和国会事务处8月8日发布消息称,首尔市政府多名公务员7日收到一封炸弹恐吓电子邮件。发件人在邮件中声称,如果在8月9日15时34分前不杀掉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将引爆在首尔市某图书馆内设置的定时炸弹。
对于这一恐吓,韩国警方不敢大意。恐吓邮件指向政治人物,则让近期令韩国社会陷入恐慌的“杀人预告”更显扑朔迷离。
“首尔多处埋设有炸弹”?
根据韩国警方披露的情况,针对李在明的恐吓邮件来自日本邮箱账号,邮件中包含电话和传真号码等信息,还写有埋设炸弹人员的姓名及其所属单位。
发件人称炸弹安放地点在“距离首尔某图书馆334米的范围内”,但没有写明具体是哪座图书馆。邮件还用英文写到,“重要:首尔多处,尤其在地铁埋设有炸弹,须好好检查”。此外,还写了“人要爱人,到此结束吧”等内容。
韩国警方于7日16时45分许接警,出动特种部队拆弹组在国会大楼开展爆炸物探测工作,并追查发件IP地址。国会事务处在国会内部通过监控闭路电视、加强X光检查等方式加强安全巡查。
共同民主党8日晚对媒体表示,李在明今天会根据公开行程照常展开活动。
8月6日,全副武装的特警在韩国首尔江南区街头巡逻。图源:新华社
“无差别杀人”引巨大不安
尽管韩国朝野两党在对日关系、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等外交与内政问题上的对立日趋严重,针对李在明的威胁难免令人生疑,但是韩国舆论还是更多地将此事与韩国近期一系列“杀人预告”联系起来。
近期,韩国社会因为互联网上频频出现的“杀人预告”陷入巨大不安。这些预告的发布者们宣称自己将在人流密集场所进行“无差别杀人”,其中不乏“将于特定时间在江南地区、校园或游泳池杀死100人”等惊悚言论,再加上韩国近期发生多起类似案件,导致韩国民众心理的安全阈值大幅降低,“防身用品”成为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网站NAVER的热搜词汇。
7月21日,在首尔新林地铁站出口附近,30多岁的黑衣男子赵某突然持刀向一名路人刺去,随后在逃离过程中袭击沿途路人,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
8月3日,在京畿道城南市盆唐,22岁的嫌疑人崔某驾车故意驶向人行道冲撞行人,随后进入百货商场持刀刺人,造成1人死亡、13人受伤。
8月3日,京畿道城南市盆唐区书岘站,崔姓男子持刀冲向人群瞬间。图源:书岘站监控画面截图
8月4日,大田市一所高中发生了持刀伤人事件,一名教师受伤。
从8月4日起,韩国警方在全国范围首次启动“特别治安行动”,在首尔、釜山、大邱等城市的人流密集场所加强警力部署。同时,韩国警察厅长尹熙根宣布将放宽使用枪支限制,警察厅国家搜查本部则对“杀人预告”的来源进行大规模的溯源识别。
韩国舆论集体反思社会原因
然而,溯源结果令韩国社会大为震惊。
据韩国警方披露,截至8月8日上午9时,共有67名“杀人预告”发帖者落网。其中,34人(52.3%)为未满20岁的青少年,甚至是可以豁免刑事处罚的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
尽管大部分发帖者表示,发帖只是为了“开玩笑”,但警方依然在搜查中发现不少人持有可用于伤人的凶器。同时,对于“无差别杀人”和“杀人预告”愈加频繁的现状,韩国舆论正在进行集体反思。
有媒体发现,上述三起案件中的嫌疑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赵某在被捕后声称,“再怎么努力也还是过得不如意”,“自己过得不幸,也想让别人不幸”。崔某少年时期没能考入理想的高中,随后在压力下退学并长期离家,一步步走向分裂型人格。
根据京畿大学犯罪心理学系教授李水晶团队针对该国随机行凶犯罪的调查,这类犯罪分子可分为3类,即被社会孤立者、反社会人格者和精神障碍者,其中被社会孤立者占比最多。这类人虽然很多时候没有不道德的行为或犯罪前科,但大部分情况是长时间独自过着孤单的生活,容易因一点小事便引爆被压抑已久的暴力。
高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金润认为,把精神疾病或抑郁症视为最终原因不过是表层逻辑,应该解决导致精神疾病的家庭和社会结构因素,采取减少被社会孤立者人数的根本对策。韩国国务调整室发布的“2022年青年生活实态调查”显示,韩国“孤立青年”据推算约有24万人。其中,就业困难是最大的原因。
韩国政府今年4月决定向“孤立青年”每人每月提供65万韩元,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图源:GJ
中央大学社会学教授申镇旭表示,“最近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韩国社会底层凝聚着多大的攻击性能量”。他认为,这些案件与韩国是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不无关系,应当建立让“孤立青年”能够排解内心累积的负面情绪的机制,防止极端人士将原本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转变为针对他人的随机犯罪。
韩国刑事司法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成宰贤表示,虽然还很难说这些到底是激情犯罪还是模仿犯罪,“但不管结论如何,这都强化了韩国不是一个安全国家的印象”。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深海龟
编辑 高语阳
关键词: